2019年6月3日 星期一

從藝術的觀點來看盆景創作如何做(Understanding Penjing creation from an artistic point of view)?

  西元2000年起,我就觀察到,全世界盆景界對盆景的造型相似和內容單調,漸漸提出許多質疑。2014年蘇放會長發起「黑剪刀」運動,引爆「創作」成為全球盆景界最關注的焦點。如何界定什麼盆景作品是「創作」呢?如果音樂只能表現人聲、繪畫只能畫山水,音樂和繪畫會成為人們認同的藝術嗎?盆景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要把盆景提升到人們對音樂和繪畫的藝術認同,盆景就不能只是表現「自然的縮影」,而是能表現藝術創作者的感受、觀念想法與時代精神。本文簡化我的碩士論文(盆栽塑造創作方式之研究並以正榕為例),提出盆景「創作」的新看法,並歸納出盆景創作的方式,且建立一套盆景新的創作流程,使盆景創作者對盆景造型創作有學理可循,提供盆景界新的參考。

  臺灣的盆景獎牌厚約2.5公分,當獲得第68塊獎牌,獎牌迭起來和我一樣高時,我問自己盆景只能依照得獎的方式做嗎?2008年世界盆栽協會(B C I)授與我「盆栽大師」的頭銜。2010年成為臺灣盆栽作家協會的會長(臺灣盆栽作家協會是代表臺灣盆景的技術水準,盆景作者親自做的作品才可比賽,比賽得獎才能成為會員,每年比賽成績累計,領導幹部依成績高低排列)。多次參與國內外的評審、表演與演講。也常常在盆景界與學術界發表論文。雖然研究盆景多年,但是對盆景的定義與做法有著許多疑問。如現在做的盆景作品有符合自然的縮影,還是自己認為的自然造形?做盆景的步驟(1)樹材選擇→(2)選擇正面與樹型設計(3)製作(4)成品,就如表1(現階段盆景主流制做流程),不能有其它的方式嗎?盆景是藝術嗎?如果是藝術,什麼樣的盆景是藝術呢?盆景只能呈現自然嗎?不能呈現其它的主題嗎?這些問題常在我的心中回蕩,沒有辦法透過書籍和詢問其它盆景人來獲得滿意的答案,只好自己尋求答案和嘗試新的盆景做法。

  嘗試新的盆景做法與理論探討之後,為了讓盆景實作與理論完美結合,並且融入藝術界的觀點與學界精准的研究步驟,決定回到學校尋求合作與學習,很榮幸的請到兩位大師當任我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分別為:臺灣藝術大學(相當於大陸的中央美院)王銘顯校長。明道大學景觀設計學系張源修系主任,張主任本身是建築師、景觀設計師。承蒙許多師長、同學及朋友之指導、協助及鼓勵,因而完成世界第一篇有關盆景創作方式之碩博士論文。國際園藝科學學會(ISHS )出版的期刊也會刊登部分內容。


(1)樹材選擇

  • 一、根盤 根四面八方呈放射狀擴展如,穩固附著於土中者則稱為為上選。
  • 二、頭緒 根盤到第一出枝處,最好呈喇叭狀,上小下大的展開。第一出枝最好位於樹高的三分之一。
  • 三、幹型 則以呈現自然緩和的曲線為宜。樹皮龜裂的、岩石性或起皺紋的荒皮性最佳。力求圓幹無傷痕。
  • 四、枝幹 樹幹最下段的枝稱為第一枝,依次而上為第二枝、第三枝,若有位於樹幹後方的樹枝,則稱為後枝,左右交互著枝,枝與枝間另生後枝 ,且枝與枝的間隔,愈往上愈窄者,為最理想的幹枝姿。
  • 五、葉性深綠和以小者為佳。松柏類的葉子,以筆直、短且粗者為佳。

(2)選擇正面與樹型設計

  • 一、根盤、幹左右寬面優先的原則。
  • 二、幹流動順暢、變化多,且能避開傷口角度的原則。
  • 三、樹頂前傾的原則。

(3)製作

  • 一、表現大自然的縮影 。
  • 二、分別為彎曲技巧、剪裁技巧與雕刻技巧等。
  • 三、日常管理:施肥、澆水、病蟲害防治、土壤與介質。
  • 四、不使用忌枝。

(4)成品

  • 一、講求在盆裡的種植時間。
  • 二、末梢枝的濃密度濃和葉子縮小量多,常常代表成品。
  • 三、作品永遠未完成。

表1 現階段盆景主流制做流程



1.什麼藝術作品是「創作」呢?

  我們先來瞭解,「藝術創作」可以用三個基本的特性或要點來定義:「主題」、「構成」和「內容」。而藝術圈的「創作」,主要是「構成」和「內容」的創新。首先讓我們來瞭解「主題」、「構成」和「內容」。


1.1主題

  當我們觀賞一件藝術品時,第一眼大概會注意的東西是什麼?或是作者想表達的重點,這個答案就是「主題」。如圖1《日出·印象》描繪的是在晨霧籠罩中日出時港口景象。
圖1 莫內Claude Monet《日出·印象》

1.2構成

  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根據一般人公認的「藝術原則」將一群「視覺要素」組織而成。這些要素,包含了色彩、線條、形狀、空間和質感;而藝術原則大致包括連續、漸變、對稱、對比、比例、平衡、調和、律動、統一、完整等原則。一個藝術作品的「構成」指的就是如何運用這些原則來組織以上所指的視覺要素。

  如《日出·印象》該畫在構圖上採用井字形構圖,畫面中徐徐升起的太陽和海上漂泊的船隻都處於畫面的興趣點上,這樣構圖可以讓觀者的視線集中在畫面主體上。火紅的太陽位於井字形的右上角,給人以上升之感。


  該畫主要由淡紫、微紅、藍灰和橙黃等色調組成,一輪生機勃勃的紅日拖著海水中一縷橙黃色的波光。海水、天空、景物在輕鬆的筆調中,交錯滲透,渾然一體。近海中的三隻小船,在薄霧中漸漸變得模糊不清,遠處的建築、港口、吊車、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朧隱現。該畫不講究細膩的線條,通過「零亂」的筆觸來展示霧氣交融的景象。



1.3內容

  一件藝術品經常會傳達一個訊息、想法或是感覺,這個訊息、想法或是感覺就是這件藝術創作的「內容」。如《日出·印象》是該畫是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它標誌著印象派繪畫的產生。印象派後來成為一個風靡全球, 影響深遠的世界性畫派。它強調自然界的光和色,把光與色的變化作為繪畫的主流。莫內被認為是第一個採用外光技法進行繪畫的印象派大師。
  如果說文藝復興運動是近代繪畫的開端,確立了科學的素描造型體系,把明暗、透視、解剖等知識科學地運用到造型藝術之中;那麼印象派則是現代繪畫的起點,它完成了繪畫中色彩造型的變革,將光與色的科學觀念引入到繪畫之中,革新了傳統固有色觀念,創立了以光源色和環境色為核心的現代寫生色彩學。它還認識到藝術形式的獨特的審美價值,在形式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為現代藝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作為一種美術思潮,印象主義繪畫在世界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動了以後美術技法的革新與觀念的轉變,對歐美、日本乃至中國的畫家產生過重要影響。


1.4同樣主題,來看創作

  同樣以《鬥牛士》主題的畫,馬內(Manet)所畫如圖2與畢卡索所畫如圖3,為什麼畢卡索的畫較有最有創作力?為什麼呢?
圖2 馬內(Manet)《鬥牛士》

圖3 畢卡索《鬥牛士》

  這幅《鬥牛士》是對畢卡索精湛技藝的精彩展示,畢卡索結合了塑造他的生活和藝術的複雜元素,並作為對鬥牛士英雄形象的挑釁性致敬。重點用他所創的「立體主義」來畫這一幅畫。

  現在的人再看「立體主義」的畫作,大概會對其中繚亂紛陳的線條大感疑惑,並且難以理解其偉大之處。立體主義的革命性在於,他們徹底摒棄了以往西洋繪畫中的單點透視、單一時刻的呈現;改而引進複合的焦點,在繪畫中扭曲人、物的形態,模糊空間關係,混淆觀者的觀賞期望。畫家們在畫布上將人、物形態分裂再重組,意味著畫作不再只是對現實世界的重現,它意味繪畫不再是三維(現實世界)的幻象式再現,而是對二維結構獨特性的思考;更重要的是,當時攝影與拍攝技術逐漸進入觀眾的視野,面對一種更為高超、靈活的再現技術,畫家亦必須思考繪畫創作的獨特性為何。立體主義,正正是畫家們交出的答案。


  在1839年攝影術出現後,逼出了「印象派」。2018年這個時代的藝術創作已經超越了審美、造型層面的問題,更聚焦于展現藝術家的觀點、思考等等。藝術作品本身美不美變得不重要,反倒是成為一種「索引」,導向更重要的「觀念」。不只是作品本身成為觀賞物件,讓觀者讚歎藝術大師的偉大技藝。更重要的,是促發觀者「參與思考」。不只是讓觀眾用「既有的美感經驗」套住並隨意的看。而是希望觀者駐足凝視,更甚至跟作品互動,又或者成為作品本身,透過作品翻轉觀者對現實的思維。


  我們要看這件盆景作品是不是創作,必須站在世界盆景的歷史上,看這件作品的「主題」、「構成」和「內容」,當然「構成」和「內容」是重點。


2.盆景如何「創作」呢?

  創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靈魂與原動力,更是藝術發展的生命。縱觀全部美術歷史,藝術史上的每一次發展和進步無不以突破和創新為契機。「創意」是當世的顯學。我們常聽到手機、互連網、設計、廣告等要有「創意」。身為藝術界的一份子「盆景」能沒有創意嗎?我們盆景就只能躲在小小的角落,還是我們盆景可以成為主流藝術呢?


2.1從主題與媒材探討盆景創作

  法國哲學家迪卡兒(Descartes)曾經說:「確信不移就是訣乏想像力。」要是我們從不懷疑,就不會有任何想法。 ……因為質疑可以幫助我們想清楚「為什麼這樣」,然後,你就會開始問「為什麼不能那樣」。我覺得這種心態對盆景創作很有幫助,當我們開始質疑盆景的一切時,「創意」就產生了。如同盆景的主題一直圍繞著「自然的縮影」,為什麼不能表現其它的主題(環保、心靈、教育、社會議題等)?盆景的材料除了樹、盆與石之外就不能有其它的媒材?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用如表1這方式做盆景,不能用其它的方式做盆景嗎?

  《人民日報》載文“文藝創作十大惡俗” 提到「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王貴勝教授曾經對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作品進行了一項統計,結果令他震驚。在92部獲獎作品中,他發現,“其中救災主題2張,農民工主題1張,歷史題材4張,農民生活2張,解放軍生活8張,少數民族生活10張,花鳥畫21張,山水畫27張,城市生活7張,其他7張。這個小統計,折射了當今美術創作所存在的最大問題,即回避重大深刻嚴峻的現實主題。”美術創作中缺乏理想、缺乏價值,形式化、矯飾化、娛樂化、波普化的傾向,恰是我們文化藝術的一個剖面。文藝創作缺乏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從這篇文章中,我們會瞭解「主題」、「創意」、「時代精神」對藝術界的重要,我們盆景界也不是如此嗎?盆景主題的多元化,表現重大深刻嚴峻的現實主題與創意,也是我們盆景界未來發展方向。


  材料對藝術的影響很大,20世紀以後的藝術家,為何廣泛運用各種材料來創作,便不難理解了。但是,我們很少以「材料」這個字眼,而以「媒材」稱之。「素材」一詞注重材料原有的單一、原始與無格性;而「媒材」則把材料看作是創作的媒介,透過這些媒介,我們才可以看到藝術品或認知到藝術的存在。

  百度百科所描述的水墨畫,是中國漢族特色較強的一種繪畫藝術形式,借助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繪畫工具和材料(毛筆、宣紙和墨),表現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繪畫。但是,當代水墨畫家在創作水墨畫時,材料運用是廣泛的,在非宣紙上創作水墨畫成了潮流,如在衣服上,在人的身體上,題材上更是多樣化,不僅限於山水花鳥,從水墨畫的歷史發展來看,水墨畫的材料增加許多,成為複合媒材,如林葆靈的《夜泊 V》圖4,使用了水墨、油彩、製圖膠片等。
圖4 林葆靈《夜泊 V》
              
題材上是更多樣化如吳宛真的《失語者-What's after shopping ? 》圖5畫作,描繪的是一幅沒了人體軀殼的時尚外衣,卻仍如同活人一般地手挽購物袋流連於精品名牌的購物區,暗喻都會女子瘋狂購物對比內在的空虛,複製的圓點象徵女子不斷購物的行為,看似華麗的裝扮下,卻只是透過不斷購物來麻痹自己罷了,引導觀者思考。水墨畫除抽象水墨外更擴展到行為藝術範疇。
圖5 吳宛真《失語者-What's after shopping ? 》

  從水墨畫的範例來對比盆景,我們盆景界是可以借鏡。我們盆景的材料除
了樹、盆與石之外,難道不可以和金屬、玻璃、陶與塑膠等媒料結合嗎?題材上難道不可也擴充到更多樣化?不僅限於山水、自然的縮影,能描述環保、心靈、教育、社會議題等,除具象盆景外更擴展到行為藝術範疇嗎?當然「活的樹」與承載活的樹之「器皿」是盆景創作的主要媒材。


2.2從觀念創新來探討盆景創作

  「觀念創新」其核心理念是指以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或獨特的表達方法來表達某一主旨的思維模式,也是對能夠有創新性成果和各類具有相當創造力思維模式的總稱。現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及進步,僅以傳統的藝術理論、技術理論及技術參考,來看待未來盆景藝術已經是遠遠不夠的。在思維創新的過程中,外界及自身情感因素都會對創新的結果產生直接影響,例如感情、靈感、直覺、或外界的啟發等,這些因素能夠對盆景的創新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英國藝術世家E.H.貢布裡希曾說過:「在整個藝術發展史中,並非是技術熟練程度的發展史,而是觀念和要求的變化史,觀念的創新實質是思想的革命,創新理念是在已經固化的思維中提出新的觀點及理念以突破原有思維方式,這種方式應符合未來世界發展的需要。」我們想想我們盆景的發展過程,這過程就是一種「創新」,一開始把植物放到盆中種植,只要求植物長的好就好。後來要求樹要有造形,再來要求樹的造行符合自然界樹形,再來呢?

  盆景最後的目標就是融入現在的藝術世界,這是所有盆景人的希望。如果要盆景和藝術世界密切連結,首先要建立盆景創作者的「個人風格」與「時代精神」。但是,最重要的不是告訴別人我是什麼風格的,而是告訴別人我想傳達的東西,我的生命經歷,我的觀念看法,我感受到的等等,在這個過程中風格會自然而然的形成。這自然形成的個人風格也自然帶有時代精神。「時代精神」,指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群體內在一定的時代環境中的文化、學術、科學、精神和政治方面的總趨勢以及一個時代的氛圍、道德、社會環境方向以及思潮。當盆景有不同的觀念創新,自然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這是互為因果的,當我們把盆景定位為藝術時,「觀念創新」自然是我們盆景創作人首要關注的。



3.新的盆景創作流程與榕樹為例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是當代最著名藝術哲學家兼藝評家。亞瑟.丹托認為,我們不能再只是沿用前人的方法(形式),我們的作品要更加屬於自己,並且同時反映自己所身處的時代:「如果我們也想傳達傳遞超越古今的訊息,就必須找到自己的方法。我們得為我們的時代找出最適切的表達方式。」


3.1新的盆景創作流程

  盆景除了現在的主流做法如表1,如何更貼切的反應時代呢?整理我的盆景實作心得,建立一個新的盆景創作流程如表2,讓盆景不只是自然的縮影,而是如同其它的藝術一樣,表達創作者的觀念與想法。從觀念到作品的流程,並不是依照(觀念→想像→構思→製作→作品)順序不變,而是在這流程中可以隨意逆推的,例如製作單元中覺得不符合表現的主題,可能回到想像的單元或是觀念的單元。


1)觀念

  • 觀念從通俗意義上來理解,就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當中形成的對事物的總體的綜合的認識。它一方面反應了客觀事兒的不同屬性,同時又加上了主觀化的理解色彩。所以,觀念是人們對事主觀與客觀認識的系統化之集合體。在心理學中,廣義的觀念是一切心理反映形式的總稱。

(2)想像

  • 對已有表像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從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根據有無目的可分為不隨意想像和隨意想像。 想像是形成意象、知覺和概念的能力,其實意象、知覺和概念不是通過視覺、聽覺或者其他感官而被感知。想像是心靈的工作。

(3)構思

  • 是一個呈現著系統性的、有中心及層次的、物化的整體性思維活動。這種思維活動是在作者想像中形成的、貫穿著一定思想的關於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總觀念。又稱“佈局”。

(4)製作

  • 利用媒材使用技術做成盆景。

(5)作品

  • 作者是作品唯一的把關者。如果作者能說服自己,作品就完成了。如果作者無法說服自己,那就回到檢查,嘗試找出修正。



表2 新的盆景創作流程



3.2以榕樹盆景實證新的盆景創作流程:


(1) 觀念
  現代人與人的關係,要如何用盆景呈現呢?要選什麼樹材呢?
我本身是佛教徒,就用佛教的重要觀點「因果」,來呈現人的關係。「因果」這是說一切事的發生,先必有因,再遇見緣,他就發生結果。「因」是事的本原,「緣」是一種助力,「果」是後來的結局。

(2) 想像

  如何做?用什麼樹種最能呈現這種觀念呢?我發現用榕樹如圖6來做最適合。榕樹的樹種特色,是樹枝上常產生許多不定氣生根,垂直向下生長,到達地面即插入土壤中,形成強大的木質支柱,透過造形生命能量的展現,象徵生命與關係的落地生根。樹生長的因素,有遺傳、日光、水與空氣等因素,這些因素如同因果,而樹幹、樹枝與氣生根的有機造形則是生活、生命、生態歷程因果累積的呈現。
  樹幹、樹枝與氣生根如『因緣線』暗中牽引著,表達人類社群關係也是如此的相互支持互相交纏,有些人際關係是相輔相承相互延續,呈現正向的能量,另一部分的人際互動則是交互抵制互相掠奪。但是所有這一切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建立起一個生命共同體『榕樹』。榕樹具有生命,是一直歷經生老病死變化的有機體媒材,如同人際社群的演進與適應特殊的環境條件,而產生豐富的人文景觀。
圖6 自然界榕樹
                 
(3) 構思
  因果是一種看不到的東西,我如何讓觀賞者看到呢?當人與人的關係不相干也不認識,如同兩條相交的平行線(用榕樹的氣根做成平行)如圖7。
圖7 做成平行氣根的榕樹
  當我們有交集(用榕樹的氣根做成交叉)如圖8的時候,往往會碰到許多奇妙的相遇。而當我們以為我們的關係親密無間時,卻也可能漸行漸遠,人們關係是平行線或是有交集,錯綜複雜的氣根與樹枝構成一顆榕樹,隱喻人的關係網絡複雜變化,但是人與人的關係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用榕樹的氣根與樹枝連結、延伸、交叉與平行)。如圖9。
圖8 做成交叉氣根的榕樹
           
圖9 做成的整體榕樹
               
(4) 製作
  這件作品有用雕刻、纏線整姿、截幹蓄枝等技術。製作中所用到的技巧,是為主題服務的。為了達到鏡面不銹鋼的程度,我還去學習把不銹鋼磨到鏡面的技術。為了達到我們想表現的作品,作者必須想辦法去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技巧。

(5)作品

  之前作品如圖10選用馬鞍盆,這種盆子平坦和開闊,符合傳統的規則。但是心裡一直覺得不好。如何把盆子和樹真正融合成一體,讓盆子也有含意?甚至每個欣賞者與不同時空能和作品結合。最後設計不銹鋼的作品,矩形的不銹鋼載具,象徵機械、冷漠的現代社會,也呈現人的關係被世間法所束縛的框架。
圖10 用馬鞍盆的榕樹作品
             
透過鏡面反射,作品、觀賞者與環境融為一體如圖11,不同的角度與時空(放置的位置與時間)有著不同對應的關係,更體現了禪宗「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的內涵。
圖11 作品與時空結合
                 
整件作品如圖12《人的關係》希望能欣賞者能感受到,其實一切境相都在剎那變幻無住,沒有片刻的停留,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其實境相的「虛妄」不是「沒有」,而是「暫有」;不是「真有」、而是「假有」。 既然一切境相都是虛妄的,那麼,對境生起的「心」又何曾真實過呢?
圖12楊修《人的關係》
             
  從以上所描述,我們可以瞭解「觀念→想像→構思→製作→作品」的流程是跳動的。宇宙萬有,借眾緣所生,自不免變化敗壞。有情世間至器世間,自精神現象到物質現象,都是在運動流轉,生滅變化,剎那不停。有情眾生的生老病死,器世間的生住異滅,都是表示萬法流轉,生滅無常。這件品就是以觀念為創作的主軸,而不是以美學的規則(漸層、對稱、調和、均衡、對比、比例、律動、統調)為主軸。

  新的「盆景創作流程」每一單元都是很自由的,盆景創作者可以透過這方法表達自己的觀念、反映自己的時代。



3.3這件品創新的觀點

從盆景的歷史來看,這件作品有4點創新的地方,分別為:
(1) 現行的盆景主題都是自然的模仿,這件作品以盆景表達現行社會中「人際關係的變」,對「盆景」的定義提出創新的看法。開拓了盆景的深度與廣度。

(2) 盆景的盆大部分是以陶盆、瓷盆、紫砂盆、石頭或木頭構成,通常與樹搭配,呈現視覺的古樸、均衡、比例等美感為目的,或是呈現地形地貌。這件作品,創新的使用「不銹鋼」為盆的材料,不是已視覺美感或呈現地形地貌為目的,「不銹鋼盆」象徵機械、冷漠的現代社會,也呈現人的關係被世間法所束縛的框架。透過鏡面反射,作品、觀賞者與環境融為一體,連結表現人際關係的榕樹,兩者搭配豐富了作品的內涵,也對「盆」的定義提出創新的看法。


(3 )如果把盆景定位成自然的縮影,就會有作品「未完成」的看法,因為樹會一直變的特色,甚至有人說盆景沒有作者一說。但是,這件作品以榕樹和「不銹鋼」呈現人際關係的「變」。不論是樹的強健衰敗或是作品放置的時空位置如何,作品就是讓欣賞者欣賞這「人際關係的變」與佛教的「無常」,所以這作品都是「已完成」的狀態。對「盆景」定位為「未完成」的狀態提出創新的看法。


 (4)盆景的樹枝與樹幹,佈局幾乎都是用順枝的方式,這件作品創新的使用很多忌枝(交差枝、平行枝、枝幹相連、逆枝),利用順枝與忌枝來表現人際關係中的錯綜複雜。


4.總結

  西洋美術史中的不同時期如文藝復興、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等,單單「現代藝術」就有印象派、象徵主義、綜合主義、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表現主義與達達主義等等。為什麼西洋美術史有那麼多不同想法與風格的作品呢?唯一的答案,就是藝術史是用「創新」來書寫的,每一次「創新」就誕生一種新的「主義形式」。盆景不是自稱「高等藝術」,既為藝術,難道盆景不應該像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去表達自己的觀念、反映自己的時代嗎?還是只能表現「自然的縮影」一種主題?

  本文提供一種展新的「盆景創作流程」,能表現作者所有觀念的方法,也包含「自然的縮影」的觀念,透過「觀念→想像→構思→製作→作品」,開啟無垠的想像力,這方法是真正可行的表達自己的觀念、反映自己的時代,如同其它主流藝術一樣。著名藝術哲學家蘇珊·朗格(Susanne Langer)曾說:「創作主體的感覺、認識,甚至世界觀和人生觀都通過藝術作品呈現出來,而這種呈現是經過構建的格式塔的呈現,即整體直觀的呈現。藝術成為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成為主體內心思想和情感的投射,而非對自然事物的簡單描摹。」蘇放會長也曾于中國盆景賞石雜誌說:「拿畢卡索來說吧,為什麼畢卡索的畫在全球拍賣市場上價格第一?是因為他畫得多逼真或繼承了西班牙的民族文化麼?顯然不是,而在於他為全世界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看世界的方法,他是一種新的世界觀的締造者。」新的「盆景創作流程」讓每個人都有成為盆景畢卡索的可能,也宣告「盆景新時代」的來臨。每個人都有創作的能量!在本質上,人人都可以做大膽的創作,把你的想像力發揮出來,讓盆景「藝術」在地球發光發熱。


很榮幸刊登於中國盆景賞石雜誌2019年2月。中國盆景賞石雜誌是中國盆景界最有影響力的雜誌。

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走進彰化「萬相藝樹」盆景園,欣賞楊修老師盆景作品 bonsai works of Yang Hsiu

    ▲楊修大師私家盆景園——“萬相藝樹”一瞥。

文、圖丨盆景世界



楊修先生,1972年出生於臺灣彰化,自幼喜愛盆景藝術,早期創作的作品以榕樹、真柏、象牙樹、毛朴為主,多次斬獲臺灣作風展、華風展、亞太盆景賞石大會、國際盆景大會大獎,多次應邀在海內外專業盆景展會擔任評審,並作演講與現場示範表演,曾任中華盆栽作家協會會長。2008年,被國際盆景協會(BCI)授予國際盆景大師榮譽稱號。

2019年3月15日 星期五

ficus microcarpa 榕樹 NO.6



Majority of the bonsai enthusiats in Taiwan feels that the ficus near the University of Cheng Kung is the best tree to emulate for bonsai.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area to do on ficus bonsai is that there is no obvious main trunk. Not many people can create such ficus bonsai.

台灣大部分的盆栽人認為,成功大學中的榕樹,是最佳的榕樹盆栽模仿對象,其中樹形最難做的是沒有明顯主幹,很少人能做出這樣的榕樹盆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