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景藝術中主景植物的內涵與管理
(一)、地景藝術中主景植物的內涵:
地景藝術(Land Art), 或作「大地作品」 (Earth works) 或「大地藝術」 (Earth Art)。 它是從環境藝術 (Enviroments Art) 演進而來,廣義地說,即環境藝術的一種。雖然是藝術創作和大自然的結合,並不意味著用藝術作品把自然改觀,而是把自然稍加施工或潤飾,在不失大自然原來面目之下,使人們對他所處的環境重新予以評價。換句話說,把大自然稍加施工或修飾,使人們重新注意大自然,從中得到與平常不同的藝術感受。
主景樹,是單形體的樹木型態景觀表現形式。一般配植在開闊空間中或視線開朗的山崖坡頂處,往往是所在空間的主景和焦點。不同的空間形式和樹種,創造出不同的景觀效果。如廣西陽朔的"榕蔭古渡"風景點,就是以挺立在田野中的一株占地畝餘的大榕樹而得名,這株榕樹盤根錯節、枝幹舒展、冠如華蓋、濃蔭匝地,使人產生嚮往之心、依附的心理。黃山的迎客松生於陡壁中,枝幹蒼勁優美,側枝懸挑在文殊洞頂,如主人招手迎客,是中外知名的風景點。
「地景藝術」始於 1960 年代地大物博的美國,到了 1970 年代有許多畫家和雕刻家紛紛跑到戶外,從事地景藝術的創作。隨生態環境的惡化,人們越來越關注自然,表現在藝術上,便是地景藝術的產生。地景藝術所追求的理念與主景樹的結合是:
第一,探求製作材料的平等化和無限化,並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亞里斯多德所認為的宇宙四大元素:水、火、空氣和土是遍布在我們所生活的空間,何不拿此自然的材料,在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上,創作出感人的藝術作品。主景樹是以植物為媒材,作為意境的呈現,而植物的生長特性更是造就無限的變化。
第二,反對藝術作品的買賣行為。地景藝術家認為藝術作品不應該放在美術館,更許成為少數資產階級的獨享物。藝術應該走出美術館或畫廊,以戶外的廣大空間為舞台,讓大多數人在他們的生活空間裏隨時能感受到藝術。在此,空間與形態、材料與表現、自然與人工物等,已失去對立的立場,只有原始性的元素能給我們帶來強烈的精神感受,而植物本身的原始性,更造就出主景樹的震撼感受。
第三, 地景藝術的生命是通常是短暫的,其目的在於讓大多數的人們參與。而這一種參與的行為完全脫離了實用性,只在遊戲與幻想的行為中,得到未知的一種新體驗。藝術創作不限媒材,不限空間,不計時間的長短,讓群眾參與,並與生活結合在一起,獲取新的體驗與感受,是地景藝術的特質。主景樹是以植物為媒材,而植物的生長特性更是讓地景藝術的生命,拉長許多時間的變化
(二)、地景藝術中主景植物的管理
修剪對生長之影響樹冠為林木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之場所,但相對的亦有代謝作用。因此,林木之生長和樹冠具有密不可分關係,光合作用產能大於細胞活動代謝作用之消耗,則林木即會生長,故人工林修除枝條之種類,對生長具有不同之影響。
一、著生樹葉之枝條,若已枯死,即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因此以人工方式修除此枯死枝條,不論多少對生長均無影響。
二、若枝條為活枝,但其生長勢已變弱,因光線不足,瀕臨枯死,其代謝能量之消耗大於光合作用之產能,修除此枝條,對林木具有生長促進作用。
三、若枝條為旺盛生長之活枝,此時若修除,將會影響其生長。但一般任何樹種之修剪強度,均有其對生長反應所能承受之最大限度,未逾此範圍,其生長在數年內即可恢復。惟超過此範圍,其生長將呈現永久性之衰退,如10年生以下之台灣杉、紅檜、台灣櫸、柳杉修枝強度超過活枝2/3者,將呈永久性之衰退。另綠化樹種,有時為了作業方便及節省經費,將主幹截斷,對樹木之生長嚴重損害,有些甚至枯死,故宜避免。
四、纏鋁線在創作上最大的功用在於調整和固定,為了固定造形後的枝,